走基层:承理工精神 显青春价值——记黑龙江省大学生年度人物、电气学院12-8班陈戢
作者:校报学生记者 范文静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日期时间:2016-5-19 8:59:44

 

 “哈尔滨理工大学陈戢,获评校报首席记者,精于科研创造,屡获大学生全国竞赛奖项,大学不迷茫,只因有梦想:进德国一流大学,学成归来为祖国竭力献光芒。”这是2014-2015年度黑龙江省高校教师、大学生年度人物暨道德模范人物(群体)颁奖盛典中,我校电气学院12-8班陈戢同学的颁奖词,这段颁奖词尽管精炼,却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的大学生活和大学目标。

 陈戢同学从入学伊始,就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加以规划。决心在学习、竞赛与学术和学生组织三个重点全方位发展。在三年的时间里,他通过踏实学习习得知识、通过竞赛学术温故知新、通过在校报记者团的工作锻炼了个人能力,成长为一个健康向上、文理兼备、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在学生之中起了良好的表率和带头作用。 

以勤求知 以法驭学

 在电气学院学习的3年里,陈戢同学共获特等奖学金1次,一等奖学金2次,二等奖学金2次和校级三好学生2次。在2015年,他获得了“省级三好学生”这一荣誉称号。

 陈戢同学善于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在一开始,他花大量的时间在学习课本的理论知识中,死磕书本,然而效果却不总是令人满意,虽然掌握的基础知识很扎实,但难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经过一个假期的思考,他开始改变原来的学习方法,改变了课上做笔记的方式,将随堂在书上做笔记的习惯转移到笔记本上,方便于课下的复习。而且在课下的复习中,他总能找到所学教材中的小错误,并能得到授课教师的认可。这样的学习方式让他对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掌握得更加通透,成绩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知识是循序渐进的,有了两年稳固的基础,大三的课程对于他来说学得更加得心应手,他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大三的课程几乎都伴随着实验,陈戢同学在每次实验前都会将所学知识和实验讲义梳理一遍,在进行实验时,听从老师指导,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实验的过程就是温习旧知的过程,实践和理论的结合让他将所学知识完美融合在一起。

“每个人都需要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不同的课程,学习方法也是不同的”,三年的学习历程让陈戢同学悟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的学习道路是一个个“问号”拼接而成的,“不管怎样的学习方法,兴趣才是最重要的”,他如是说。陈戢同学喜欢像模电、电磁场、电机学之类比较抽象的课程。在学习模电时,前几章的知识属于内部原理,是初学者很难理解的,好多同学在学到一半时,就已经放弃了这部分知识,参考往年试卷,这些知识的分数比重不是很高,然而陈戢对这部分知识很感兴趣,刚开始接触时,他同样也是一头雾水,于是,他看了一遍又一遍,突然发现这些知识很值得深究,越是玩味,越是有趣,熟练了内部结构,后面的知识更是简单易懂了。电磁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探讨电性与磁性交互关系的学科,也是一门让学生头疼的课程,这门课集结了大量的公式,需要较好的抽象思维。陈戢在学习电磁学时,首先被美妙的公式所吸引,他说电磁学的公式虽然多,但大部分都可以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推算得来,若是将这些公式死记硬背,这门课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他在学习《电磁场》课程的那个学期,每个公式都进行了好多次的推导,不用去背,这些公式已经了然于心,同时公式的含义也变得易于理解。

“学习是方法技巧和时间的累加,我从大一开始,几乎天天晚上都在自习室里度过,自习时有些同学找我问问题,我从来都是来者不拒,在帮助他们的同时,我自己也能复习好多知识,这也是我学习的一种途径”。陈戢同学能够利用下课时间思考,利用空余时间自习,对时间的合理安排让他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基础更加扎实,他可以闭着眼睛将三年所学织成一张知识网络,在实践所需之时做到信手捏来,为他在参加比赛、科研打好了基础。

 在电气学院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陈戢难以忘怀,那里有对学生生活无微不至关怀的学院领导、老师,有博学的教授、充满爱心的教师,还有他的学长学姐、学弟学妹们。如果说学院是一个家,那么陈戢就是这个家的孩子,他和他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在家中长辈的关怀下、指导下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为了感恩学院对自己的培养,陈戢为学院大一新生精心准备了2次专题报告,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最让他的大学生活感到充实和难以忘怀的是那段做“班助”的无私奉献的经历,这得益于学院的学生助理班主任的制度,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经过学院的层层选拔,他成为了电气1310班的学业助理班主任。在做“班助”期间,他几乎每天最早到自习室、最晚离开。每当学弟学妹们拿着问题去请教他的时候他都来者不拒,有时甚至和同学们讨论到主楼清楼都不罢休。陈戢说:“我认为做“班助”不需要在班级树立高高在上的威严,也不需要隔三差五的发表一些精彩的演讲让学弟学妹叹服,只需要用自己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努力去感染他们,让他们知道大学仍应如此用心与努力。”他用自身行动诠释着这份努力,并将之延伸至整个大学四年。

 

竞赛科研 严谨积极

陈戢在学习之余,参加了多项重要的国际和国家级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参加2015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获国际一等奖;参加2015年“三菱电机杯全国大学生电气与自动化大赛”获全国二等奖;参加2014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获全国二等奖;参加2014年“全国企业竞争模拟大赛暨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获全国二等奖;参加“成理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博弈大赛暨第八届全国计算机博弈锦标赛”获全国二等奖;参加201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获黑龙江省一等奖。同时,他参与邸斌老师带领的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半桥LLC谐振变换器的研究。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团队先后攻破了有源功率因数校正,谐振软开关变换器装置的技术难关,在研究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同时,团队也申报了2项实用新型专利并获得授权,进一步的研究仍在继续进行。在这些大赛中他不仅学习到了很多全新的知识,开拓了自身视野,也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难能可贵,还获得了大学里面最为宝贵的友谊。

2014年,陈戢利用暑假时间留校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培训,这是他大学中参加的第一个学术竞赛,好的成绩能让他信心倍增,因此对他来说,这场竞赛意义重大。在其他同学在家享受美好的暑假时光时,他和教室里的同学们坚守着心中的梦想。“每天早上7点多起床不算太早,但对于一个12点多才开始睡觉的人貌似有些困难”,陈戢笑着说道:“我们培训期间做模拟题,要求在规定的三天之内完成,白天经过一天的思考已经身心俱疲,但是几乎每个晚上都是带着问题回寝室,我今天能做的事情一般不拖到明天,所以几乎每天晚上回去都会对论文进行一些修缮工作,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才可以放心地上床休息。”经过一假期的培训,陈戢同学在建模方面有了许多独到的见解。3天的封闭式建模比赛中,陈戢将培训期间学到的思想很好地嵌入到题目中,最后连续24小时不眠不休的冲刺阶段,他将整篇论文反复修改,将所有亮点悉数展现出来,赢得了指导老师的肯定,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国赛的基础上,陈戢同学决定参加数学建模美赛,整篇论文都是英文写作,对于英语基础扎实的他也并非易事。哈尔滨严寒的冬季并没有削弱他满腔的热情,在寒假期间,他仍然义无反顾留校参加培训,寒假的培训比暑假更为辛苦,但他所在的建模一队热情却格外高涨。国际一等的成绩让他们觉得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陈戢同学从大二结束的暑假开始,将假期全部奉献给了比赛。2015年暑假,他在电气学院高晗缨和周永勤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三菱电机杯”全国大学生电气与自动化大赛,这个比赛让他对专业知识及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暑假的准备期间,老师的全程陪伴让他倍感温暖,不敢有丝毫倦怠他和队友一起完成了装置的编程、设计和调试,并且提前自学了PLCDSP等课程并且加以应用,为他在大四课程的学习减轻了一些负担。

 通过参与学术实验、竞赛比赛,陈戢同学进一步地灵活运用了课内知识和习得课外知识,付出和收获也都是成正比的,他非常感谢学校为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以及学院对他在学习和比赛中提供的大力支持,他希望自己的努力都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社团温暖 一路随行

大一刚入学时陈戢就加入了校报记者团。谈到校报,他总是满脸的骄傲,这个地方承载了他最美好的大学时光,有背后默默支持他的老师,有一起并肩作战的伙伴,有辛苦培养出的学弟学妹们;有在报纸上看到自己文章的幸福感,有成功举办活动的成就感,也有为了团内工作而忙碌的焦虑感。在校报记者团,他在忙碌的学习之外有了心灵的依托。

在哈尔滨理工大学校报记者团工作的期间,陈戢同学一直把做好学校纸质传媒和发展校园新媒体工作作为己任,较好地执行了学生记者的本职工作,其单独或是与校报其他学生记者共同撰写文章如《凝心聚力谋发展,求是开拓树楷模——记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走基层:用兴趣和坚持解决煤矿安全生产检测设备关键技术的学者——记我校传感技术专家及优秀教师、测控技术与通信工程学院丁喜波教授》和《抵制网络不良诱惑,美好大学生活》等文章见诸校报与校园网,为传播校园正能量起了一定作用。为了褒奖他在校报记者团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在2013年底被评为首席记者,指导全团写作工作。

在大一时,他在宣传部表现出色,为活动精心绘制的板报和在校报所投的稿件引起了老师的注意。从大二当上新闻部部长以来,陈戢同学认真负责,不仅将自己部内的事物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还在闲暇时间为宣传部部员传授艺术字的写法。他致力于发扬校报优良传统,传承并发扬了西区校报记者团传统活动“时代风华”,调动了西区团内成员的积极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关注时势、努力提高自身文化底蕴的高素质、高修养,得到团内的一片赞扬声。在大三期间,他将“时代风华”拓展到三区,形式更加多样化,在各区团员之间形成了竞争与协调合作并存的良好氛围。

陈戢同学还以一系列如二次纳新、精简团队、采访采风、整肃纪律等的刺激措施,带领西区校报记者团走出低谷,回复实力,强化了校报记者团作为校党委宣传部直属学生组织的影响力。出于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他被选拔为哈尔滨理工大学校报记者团三区总团长。在任总团长期间,他一直致力于团结三区校报记者团,使东、西、南三区校报记者团能够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有机结合,将原本一个区的活动都扩展到三区,使校报记者团成长为更加团结、更加精干、更加高效的学校宣传工作的“先锋队”。

“校报记者团是我大学里的家,我们团内没有等级之分,有的只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团内的氛围始终如一。在校报,我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从最初的羞涩到现在可以在好几百人的会场中自如地演讲;在校报,我深切感受到亦师亦友的关怀,我们在团内团外都能够敞开心扉;在校报,我结识了各个学院的同学,我们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共同将校报发扬光大。”陈戢同学感慨道:“千言万语难以道尽我对校报的感情,这是我终生铭记的三年时光,我希望将来的每一届校报团员,都能够用心爱这个像家一样的社团,校报还能够这样生生不息。”

  陈戢同学的大学生活已经过了四分之三,成为大四学长的他依然在追梦的路上继续前行。去德国深造的梦想让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保研机会,坚守在图书馆,坚守心中的梦。学了两年的德语即将进入冲刺的阶段,繁重的课程让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每天的早出晚归,周末的德语学习,他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他的大学生活一直掌控在自己的计划中,他希望今后的生活活得依旧精彩。他感谢学校对他的教育和引导以及电气学院对他各个方面的培养,也希望他的学习经验和成长经历能够让一些对大学生活充满迷茫的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坚守心中的梦,不抛弃、不放弃。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