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教师是一本最好的活教材”记“全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艳华教授
作者:徐状 校报学生记者 蒋妲玎 武琦 徐盈盈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日期时间:2016-5-19 8:48:24

 

平时每次遇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艳华教授,我们都会被她的热情和平易近人所感染,但是这次真要面对她进行采访的时候,我们还是怀着一丝敬畏和紧张。当我们站在王艳华老师的办公室门口,正在踌躇着怎样打开采访的话题时,被意外出来的王老师给发现了。“来,孩子们坐这儿吧!”,王老师热情的招呼仿佛一道雨后穿过云层的阳光,一下子让人心生温暖,内心的紧张感骤然消散而去。走进王艳华老师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办公桌上摆放整齐的一排书籍,想必是她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需要经常使用的。旁边是个简单、干净的的沙发,在沙发的对面有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我们的采访就是在这里开始的。

真情温暖真心师德感化学生

在王艳华老师二十七年的教师生涯中,令她的学生和同事感受最多、感触最深的便是:她始终以真心待人、以师德育人。

身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的她,始终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学中,她从来都是提前走进教室,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所需,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课堂上,她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情传播,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教学魅力吸引学生,以真情投入激励学生,以言传身教培育学生;教学改革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她不断探索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功夫不负有心人,王老师的付出被同学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收到了同学们的回报。热能班的一名同学说:“从小到大一直不停地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是能够真心去学习并喜欢这门课是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喜欢她将课程与现实生活相连、与学生关注的焦点相连;喜欢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授课方式。”作为王老师的学生,我也深有体会:虽然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听起来很枯燥,但是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却感觉她讲的道理并不空洞,像春风化雨,滋润心田,启发和激励我打开心灵的窗口,看到前进的方向。更有网络班的同学为王老师的课写了赞语:“没有哪一位老师,能像王老师一样,给我如此多的启迪;没有哪一门课,能像‘概论课’一样,给我如此多的思考;没有哪一门课,能像‘概论课’一样,能给我如此多的感动。感谢王老师,带我走过这一段让我终身难忘的学习生活。”

与生相伴,共同成长。王艳华老师利用课下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尽自己所能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计算机专业的一名男同学因恋爱问题,感情受挫、情绪不高,课堂上对学习也兴趣,总是心事重重、无精打采,甚至与同学关系矛盾重重。王艳华老师发现后,就主动走近他,和他谈心,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这名男同学终于被王艳华老师的真诚所感动,他敞开心扉,把自己的困惑说给了王艳华老师,心结也打开了,他的思想问题解决了,对学习也有热情和积极性了。从此以后,他把王艳华老师当成了好朋友,毕业之后还经常与王老师联系。

2008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地震,自动化专业蒋友伟同学(2006级)那几天上课时情绪非常低落,因为汶川是他的家乡,而且他家在这场地震中损失惨重,这对他的打击很大,他没有心思上课,思想负担也很重。当王艳华老师从其他同学口中得知这种情况后,便主动找到他,让他相信党和国家一定会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希望他能够化悲痛为力量,尽快进入学习状态,通过自己的努力感恩社会、回报祖国。王艳华老师在生活上像对待亲人一样关心他、照顾他,还经常给他买学习和生活用品,帮他度过难关……蒋友伟同学在王艳华老师的热情帮助和精神鼓励下,终于走出了心理阴影,原本就品学兼优的他更加发奋学习,并且听从王艳华老师的劝告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项活动和竞赛来锻炼自己,提高能力。大学毕业时由于他各项成绩都非常出众,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机会。最终,他主动放弃了保送研究生的机会,选择回到了家乡——德阳市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就职,他说:“我爱我的家乡,我选择回来就是要为家乡的灾后重建做贡献。”王艳华老师如今依然清晰地记得,蒋友伟同学在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是保研继续读书还是回到地震灾区工作、减轻家里经济负担的艰难选择时给她打的那个电话,“学生渴望得到的是老师的指点和帮助,接到电话的那一刻,我好感动,因为,在他心里,我就是他的亲人。”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渐渐的,王艳华老师成为了学生的心灵领导者。当学生遇到学习、生活的压力时,遇到情感困惑时,他们总会想到跟王艳华老师交谈,而王艳华老师总会耐心倾听,做学生的心灵导师,帮助学生敞开心扉,同时也会为学生们疏导心理,为他们送去温暖的正能量和生活的智慧。

埋头苦干多年 体验为师幸福

王艳华老师于1987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哲学专业,她服从学校分配来到了哈尔滨理工大学从事教学工作。谈到自己的职业,她笑着说:“毕业前从来没想过会从事教师这个行业,更没想到自己在教师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七年,而且越来越喜欢和享受教师这份荣耀与快乐。”在多年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中,她始终秉承“干一行爱一行”的人生信条,低调做人,踏实做事,教书育人。她说:“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是平等的;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尽心竭力的去做,都应该得到尊重;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投入满腔的爱去做,那就一定会有收获。”在工作中,王艳华老师将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倾其真情真爱去呵护、去培育。她说:“学生只有喜欢老师,才会喜欢老师讲的课。每当我站在讲台上看着那一张张渴求知识的青春面孔,看着那么多充满期待的眼神时,每当课堂上响起学生们送给我的阵阵掌声时,我都深深的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价值和幸福。”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尚德,便是王艳华老师能坚守三尺讲台二十七载的重要根基。教师是一本最好的活教材,当教师用实际行动感染、影响学生时,往往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教师用高尚的师德感动一批批学生时,收获的便是桃李芬芳。当然,王艳华老师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学生们的尊敬。一批批毕业生经常会有抽时间回到母校找王艳华老师谈心交流;逢年过节她也会收到学生们的各种祝福短信息和留言。人力资源与管理专业王丹萍同学在给王艳华老师发短信时说:“老师,有你真好,您是我永远的幸福!”面对这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上的孩子们,王艳华老师更是从工作和生活的角度教育他们:“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虽然你们已经从学校里毕业了,可是社会这所大学里还有更多需要学的东西,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努力学习!”在王艳华老师的心里,她因为有这些可爱的孩子,每天都感到很幸福,是他们让她充满了活力,和他们一样永远年轻。

生活中,她如玫瑰,用真情温暖真心,散发阵阵清香;课堂上,她是导师,教会学生真懂真信真用,启迪思想智慧人生。在与王艳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还能深深地感受到她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我从不奢望什么,生活给予我的每一份回报都是意外的惊喜。”王艳华老师如是说。

砥砺教学实践  重在教书育人

教师是阳光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只有不断努力和充实自己才能做到更好。作为黑龙江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导师团导师、我校大学生理论研究会指导教师、我校业余党校兼职教师,王艳华老师每天都有处理不完的工作。但是她坚持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理论辅导和专题讲座,为学生批阅学习心得,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她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中国梦”主题竞赛活动,并且自己为学生准备奖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她努力探索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再向信仰体系的转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到各学院宣讲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十八大报告、为入党积极分子讲座《党史概述》等等;为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解决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思想上的困惑,她总是利用课前时间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态,使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目的。她还组织学院教师到大一新生班级进行德育包班,帮助刚刚入学的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思想上的困难。

王艳华老师认为,教师对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的引导要远比单纯教授课本上的知识更能影响学生。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更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寻找与学生的心灵共鸣,不仅要晓知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向学生传递一种正价值和正能量,给予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使学生能够仰望星空,看到前进的方向。她非常注重每一次课下与学生交流时延伸的思想政治教育,她说,“当你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时,也是最能感动学生和影响学生的时候,这是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谈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理解时,她说道:“马克思主义是完备的学科的理论体系,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是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用以促学。”

王艳华老师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她始终站在理论的最前沿。2012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王艳华老师作为我校理论宣讲团成员,到各学院去宣讲《十八大报告》。她说:“我作为宣讲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大会的精神实质。同时还要发挥播种机和宣传队的作用,宣传十八大精神,引导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敏锐性,激发大学生奋发有为、立志报国的精神。把十八大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教学之中,这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最好、最有说服力的教材,也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好契机。”

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加里宁曾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王艳华老师为这句至理名言做了最好的诠释:“我始终认为老师讲课最精彩的绝不是事先准备好的讲稿,而是当老师面对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在眼神的相互交流、心灵的相互碰撞中,学生给予老师灵感,并使老师自然而然地从心底里流淌出的对知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升华。只要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对着青春的面孔,期待的眼神,能让学生露出会意的微笑,这就是作为教师最幸福的时刻。”

坚持改革创新教学成果丰硕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拥有一份平凡的工作,我只想认认真真的做好本职工作。”听到王艳华老师质朴的话语,我们不禁暗暗竖起大拇指。作为一名备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如此定位自己,正是源于她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学相长,教学中的问题就是研究中的课题,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她潜心教学研究。王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近几年来,她主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项、省人文社科项目1项;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加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参与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学习与探索》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出版专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探求》。

王艳华老师认为教学方法改革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和基本保障。多年来,她致力于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教学实践中,王艳华老师和学院其他老师一起探索建立的“主渠道+载体+平台+工程”的“一三二一多维立体教学新模式”特色鲜明,实现了知识传授和信仰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其中:“一”是一个课堂主渠道;“三”是三个指导教师制度,包括大学生理论研究会指导教师制、德育包班指导教师制和青马工程指导教师制;“二”是网络和实践两个平台;“一”是一个大学生读书工程。其中,大学生理论研究会是在校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独立开展活动的指导型、理论型、实践型、学习型学生组织,是我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组织;德育包班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延伸和拓展,从育人、修德等方面强调了通过教育与教学的结合、魂与根的结合、课上与课下的结合等途径,在育人主渠道及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重要作用;青马工程旨在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读书工程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为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籍,使其能够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和爱好,同时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达到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

王艳华老师主持完成的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荣获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高校思想政治课‘五个一’教学法的实践探索”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支持计划项目”培育项目。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后备带头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申报、验收、评估及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省领军人才梯队成功申报过程中做了大量的资料整理和文字撰写工作。

付出总是会得到回报,王老师的努力同样得到的不仅仅是同学的喜爱和尊敬,还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认可。他曾获得机械工业部“青年教师教书育人奖”、黑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三等奖、校“巾帼十杰”、校“优秀教师”、校“优秀主讲教师”等荣誉称号。

最后,王艳华老师还对当代大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孩子,我希望包括你们在内的大学生,都能够在大学生活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仰,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人,让自己的青春在无悔中度过,让青春的岁月美丽绽放。”

在我们结束采访即将离开王艳华老师的办公室时,她又热情的把我们送出了门外,让我们心里备感温暖。她是一位平凡的教师,她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到了极致,她的平易近人成就了她的不平凡。二十七年如一日的坚守,二十七年如一日的耕耘,她以赤诚的爱,唤醒了多少迷茫,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催发了多少征帆,她像潺潺溪水般亲切,亦如滔滔江河般激越,她用爱心和智慧,换得桃李满天下。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