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圆梦在路上 人生当自强——记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资助者、测通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11级王艳双同学
作者:校报学生记者 朱 成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日期时间:2016-5-19 8:45:32

 

王艳双,我校测控技术与通信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11级本科生,中共党员。历任学生处助理办公室副主任,测通学院学生第六党支部副书记、学院辅导员助理。连续次获校奖学金,并获两次校级“三好学生”、一次“优秀学生干部”光荣称号。20136月获东三省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同年相继获得哈尔滨理工大学“校友自强奖学金”、“权健奖学金”。20142月被团中央授予“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新东方自强奖学金”。

王艳双出生在嫩江双山镇,2011年接到我校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因家境贫寒一度想放弃学业。“四年前,我得到了‘圆梦妈妈’两千元圆梦基金,顺利入学。现在我要毕业了,想在离开哈尔滨之时捐出奖学金和打工费,帮助一名小学生重返课堂。”王艳双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回报的念头,走进了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作为一名资助者,将她获得的400元奖学金和40元做家教挣的钱都捐出来,用于资助方正县一名就读小学三年级、父母离异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的学生。拿着捐款证书,王艳双格外开心:“感谢这么多年帮助我、鼓励我的好心人,今后我将在业余时间帮助更多人!”

我惟一能信赖的,是我的狮子般的勇气和不可战胜的从事劳动的精力。 

——巴尔扎克

冬天的夜晚格外深沉,钟表快指到十点钟了。学生一公寓的楼外,刮着东北常见的大风雪,站在窗户前往外边看去,早就白茫茫一片。路灯下寥寥几个行人,也把棉衣紧裹着疾行,不愿在这样天气里多呆一分钟。学生们早早地回了公寓,窝在寝室里。这里暖气充足,气候还是春天的,大家说笑着,消遣着多余的时间和精力。

公寓大门口,长久寂静着。值勤室的阿姨打了个哈欠,看了看墙上的钟,十点了,公寓还有半小时就要锁门了。在这季节,晚归的学生也是不多见的。她想着是不是提前关门,但旋即自己都笑了——还有人没回来呢。

灯照在雪地上,该走的路倒是清晰可见。王艳双已经忙碌了一晚上,正往公寓紧赶着。她给学生做完家教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回来,给教学楼的办公室打扫卫生。刚刚结束了劳动,她走在回寝的路上。

透过呼啸纷飞的大雪,她看到了自己的公寓。她加快脚步,一口气冲了进去。

“回来了?”室友习以为常地问道。“嗯,回来了。”

很短一段时间后,她匆匆洗漱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寝室里还是那么温暖,室友们收拾收拾,也准备要睡觉了,但王艳双却打开书包,取出自己的专业课教材。这个时间,这个地点,对于王艳双而言,只是她深夜里挑灯学习的开始。

志愿者之星,指引他人,也照亮自己

时间退到20138月,王艳双已经度过自己大三的暑假。

在这个难得的假期,她并没有回家,而是选择了去黑龙江省青基会做志愿者。在这里,她的主要工作是负责资助结对,整理受助生的材料。活动资助了超过700位贫困应届生。此外,她还自主完成了“国之栋梁·国酒茅台”项目,其涉及34个团市县委,600名学子。

中国人有句话,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而我恰好就是出力的那一个。面对黑龙江省新闻联播栏目记者的提问,被评为志愿服务之星的王艳双微笑着回答道。

和普通的参加青基会的志愿者不同,王艳双对于这一份工作,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情感和理解。她说:“看着捐赠方和大一贫困新生结对成功,我心里的感受是怎样都表达不清楚的,常常会看着这些学弟学妹自强自立的事迹而感动,更为我们能得到帮助、圆大学梦而高兴!”

这种感同身受的情愫,恰恰源于她同样的被帮助的经历。

苦难里,积蓄着无尽力量

王艳双生长在黑龙江省嫩江县双山镇的一个小山村,父母是朴实的农民。父母没有什么文化,一心指着两个女儿成才。上有老下有小,对这个仅有十亩低洼地维系生计的家庭来说,生活的压力已如同暴雨前的乌云般巨大而沉重。

为了保证孩子的正常上学,她的父母不得不起早贪黑,既要忙活田里的庄稼,又要抽空去工地里找活干。困顿的生计,让王艳双快速懂事起来。

“每年暑假我们姐俩都会骑着借来的自行车驮着200多斤的蔬菜赶往县城卖,秋季就去别人家收割过的田地里捡人家不要的粮食,这样拮据而略带苦涩的日子,让我对生命中快乐与幸福的难能可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印象。”

王艳双自己这样回忆和总结着那段时光。但是,即便是这样苦寒的日子,也依旧未能让老天有丝毫同情。暴雨一夜之间就降临。

2007年夏天,王艳双的父亲遭遇车祸,后脑被重创,精神受严重影响。“如果这注定是上天对我们一家人的考验,那我真的想哭诉一句:够了!”这是她真实无奈的,出于人之常情的痛呼。

在这般令人悲伤和心痛的事实里,王艳双走进了高中。世人皆知高中功课繁重、学生辛苦。但在王艳双看来,她的苦,不是一次次考试前担忧,不是惧怕为陪读的父母所责骂,而是没有充足的钱,来买学习资料。可以只是鸡蛋、馒头、咸菜,因为要剩下钱,用来买参考书。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3年,但是王艳双没有流太多无用的泪水,她更愿意对困顿,抱以微笑和坚持。

2011年高考,王艳双为我校测控技术与通信工程学院录取。握着黑龙江省青基会资助的2000元,她独自踏上了大学之旅。

大学,新的开端

对于早早明白了生活艰辛的王艳双而言,既然上了大学,她就不准备向家里要一分钱了。她的学费是靠学生贷款缴纳的,而生活费则全是由兼职、学校补助和奖学金所得。

“经常中午去做一个小时服务员,晚上要去做家教,赶紧回学校打扫卫生,晚上十点回到宿舍要为了家教内容做教案到很晚,但是也只有这样的生活,能够让我感到充实,也让我有一种承担了家庭责任的自豪感。”

校园外面,她看过茶馆,发过传单,做过家教……校园内,每有勤工助学的机会她都不放过:查墙,查大一晚自习,打扫办公室卫生,在财务处统计数据、整理发票等等,这般在别人看来廉价、琐碎、耗神的工作,她都愿意去做。

在常人的预想里,如此的大学生活,必定是灰暗无光的。那些为生计而不得不奔波的事,会让来自农村贫寒家庭的她雪上加霜。可是,无尽的琐碎的劳动和付出,却完全锤炼和凸显出了王艳双惊人的意志品质,和远超同龄人的实干才能。最终,成就了她的成长。

在校外,她当服务员,因为踏实肯干而被加薪;她销售电视,因为善于营销而被嘉奖;她做家教,因为教学有方而为家长们流传……

在学校,她积极向党组织靠近,率先入党,并担任学院学生第六党支部副书记。她还是学生处助理员办公室副主任,帮助老师处理审核发放全校奖学金以及学生贷款等事宜。在担任这些学生干部职务的同时,她协助了诸如新生典礼、毕业生典礼、“一二·九”表彰、毕业生座谈会等20余场相关活动的准备工作。

在学院,她担任辅导员助理,协助着老师完成奖贷困补、党建和11级测控安全专业200余名学生的日常工作。

在班级,她是班委会的宣传委员,优秀学生干部。

抛却这些彰显一个人办实事的能力的事迹,王艳双的学习成绩也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学霸”们能够获得的奖项,她一个也没少得。对她而言,这些成就,何须一一例举?

她的大学,早是一段“传奇”。

对于这些,她是谦逊的。她真正引以为鉴的,是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我惟一能信赖的,是我的狮子般的勇气和不可战胜的从事劳动的精力”。

实现“北京梦”,春暖和花开

20138月,王艳双高烧39°,几日不退。医生说她是长期营养不良和劳累过度造成的。但为节省医药费,她把已经遍布颈部、头部、耳后多处的淋巴结炎症,靠吃药缓解过来,却也落下肺功能不全的毛病。同年10月,因长期疲劳,不堪重负,她被检查出腰间盘突出。

很久没有哭过的王艳双落下了泪水。可她哭,不是哀怨人生何其多艰,而是“因为我不能再去做兼职‘养家糊口’,不能一坐就是一天地在自习室狠狠地学习,不能再去做志愿服务……”

“没有月亮,心里也是一片皎洁”,付出了太多的王艳双,在这次病痛中,等来了春暖花开。

20139月,我校北京校友回校颁发儒苑奖学金。王艳双作为幸运观众,在台上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北京梦”:“带着父母去北京,并做一次体检”。

这个朴实的梦想,着实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北京校友会决定为她圆梦。20145月,王艳双带着父母,共赴北京。

北京的五月,正是进入仲春,气温极速回升的时候。街道旁,玉兰花洁白如雪。王艳双想起了一直帮助和鼓励着她的校友——张明师兄,想起了校园里支持着自己的领导、老师,想起了与她一起努力,共同成长的同学、朋友,此刻心里分外感动和甜蜜。

2014年暑假,校友办的老师提出要建立“校友之家”团队的想法。王艳双第一个举手响应:“我可以为校友们,为学校贡献一些自己的力量!”

那般纯粹的盎然的热情,恰似一朵玉兰花的倾情绽放。

春天只是一季,路很长,还要好走

如今,王艳双已经临近大学毕业,现在大连实习。她没有迷失在短暂的春天里,而是仍旧踏踏实实地干好自己的工作。她还想把自己一直热爱的青基会和校友会的活动,也永久坚持下去。她深知,路很长,还要好走。

一直以来,她都说:“我其实不愿接受采访,只是为了能传递一些正能量,但是,我没那么了不起,我只是个普通人。”

201456日,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大学生们说道:“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

王艳双已经踏过的人生之途,分明是从苦难和挫折,到收获和传奇。她仍旧做一个普通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王艳双,如一朵艳洁无双的玉兰。当她的事迹已经为人流传,她的奋斗却远远未曾结束。她在困境中坚韧不拔,在感恩中奉献爱心,她用行动传递青春正能量,充分展现新时代雷锋精神和当代大学生高尚情操。她无愧于新时代大学生楷模的称号!

附件: